互聯網藥品信息證書編號:(蘇)-經營性-2020-0005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:
蘇B2-20150023 Copyright ?南京瑞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2003-2025 3g3m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律師支持:北京易歐陽光律師事務所
椎間融合器是一種用于脊柱椎間融合的醫療器械,它在植骨融合手術中起著關鍵作用。
椎間融合器(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)是脊柱外科中用于實現椎體間骨性融合的核心植入器械。
1.1發展背景:
傳統脊柱融合術依賴自體骨移植,但存在供區疼痛、骨吸收等問題。
20世紀80年代起,金屬融合器(如鈦合金)逐漸應用于臨床,90年代后PEEK材料因仿生特性成為主流。
1.2核心功能:
機械支撐:替代病變椎間盤,恢復椎間隙高度,防止神經根受壓。
骨融合引導:通過中空結構填充骨移植物(自體骨、異體骨或人工骨),為骨細胞生長提供支架,最終實現椎體間骨性連接。
1.3臨床意義:
可顯著降低傳統植骨術的并發癥風險,縮短術后恢復周期。
通過維持脊柱穩定性,改善患者疼痛、活動受限等癥狀。
椎間融合器根據材料、結構和手術入路的不同,分為多種類型,以滿足個體化治療需求。
2.1按材料分類:
鈦合金:
優勢:強度高、耐腐蝕,適用于需高穩定性的病例(如腰椎滑脫)。
不足:彈性模量遠高于骨組織,可能導致應力遮擋效應(鄰近骨吸收)。
PEEK(聚醚醚酮):
優勢:彈性模量與松質骨接近(3-4 GPa),減少應力集中,降低鄰近節段退變風險。
不足:X射線不顯影,需結合鈦合金標記片輔助術中定位。
碳纖維復合材料:
優勢:輕量化、透X射線,便于術后評估融合效果。
應用:常用于頸椎或需長期影像學隨訪的患者。
2.2按結構設計分類:
箱型融合器:
特點:立方體或圓柱形,表面多孔結構促進骨長入。
適用場景:前路腰椎椎間融合術(ALIF),提供穩定支撐。
螺紋型融合器:
特點:螺旋狀設計,通過旋轉植入椎間隙,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。
適用場景:微創后路手術(如TLIF),操作空間有限時使用。
網狀型融合器:
特點:鏤空結構增加與骨組織的接觸面積,加速融合。
適用場景:骨質疏松患者,需最大化骨整合效率。
2.3按手術入路分類:
前路融合器(ALIF):
入路:經腹部或腹膜后間隙進入椎體前方。
優勢:直接暴露椎間隙,植入空間大,融合率高。
風險:可能損傷大血管或腹腔臟器。
后路融合器(PLIF/TLIF):
入路:經椎管后方植入,TLIF(經椎間孔入路)可減少神經牽拉。
適用:腰椎退變性疾病,需同時減壓椎管狹窄者。
側路融合器(LLIF/OLIF):
入路:經腰大肌或側腹部進入,避開重要神經血管。
優勢:微創、出血少,適用于多節段融合。
椎間融合器的設計融合了生物力學與材料學的最新進展:
3.1生物相容性:
鈦合金及PEEK均通過ISO 10993生物相容性認證,長期植入無毒性反應。
表面可噴涂羥基磷灰石(HA)涂層,增強骨整合能力。
3.2力學性能優化:
中空結構設計:降低整體重量,同時允許填充骨移植物。
抗壓強度:鈦合金融合器可承受>5000N的軸向壓力,滿足脊柱載荷需求。
3.3解剖適配性:
提供多種高度(8-16mm)及角度(0°-15°),匹配頸椎、胸椎、腰椎的生理曲度。
部分融合器支持術中動態調整(如可膨脹式設計),精確恢復椎間隙高度。
3.4微創兼容性:
結合通道器械或導航系統,可通過小切口(<3cm)完成植入,減少肌肉剝離。
4.1退行性疾病:
腰椎間盤突出癥伴椎間隙塌陷,保守治療無效者。
頸椎病(如脊髓型頸椎病)需切除椎間盤后重建穩定性。
4.2創傷與畸形矯正:
脊柱骨折后椎體高度丟失,需恢復脊柱序列。
脊柱滑脫(I-II度)的復位與固定。
4.3感染與腫瘤:
脊柱結核或化膿性感染導致椎體破壞,切除后填充載藥融合器(如含萬古霉素的骨水泥)。
椎體腫瘤(如轉移瘤)切除后的結構性支撐。
椎間融合器通過“機械支撐+生物學融合”雙機制實現治療目標:
5.1機械原理:
撐開效應:植入后恢復椎間隙高度,擴大椎間孔容積,緩解神經根壓迫。
載荷分擔:分擔脊柱80%以上的軸向壓力,保護植骨區免于塌陷。
5.2生物學原理:
骨傳導作用:融合器內填充的骨移植物釋放生長因子(如BMP-2),刺激間充質干細胞分化為成骨細胞。
骨整合過程:術后3-6個月,新生骨組織通過融合器孔隙與上下終板連接,形成連續骨橋(影像學表現為“骨小梁跨越”)。
6.1術前規劃:
影像學評估:CT三維重建測量椎間隙矢狀徑、橫徑及高度,選擇匹配型號。
骨質疏松篩查:骨密度T值<-2.5時需慎用,可聯合骨水泥強化或附加后路釘棒固定。
6.2術中關鍵技術:
終板處理:刮除軟骨終板至點狀出血,但需保留骨性終板完整性(厚度>1mm)。
融合器植入:
前路手術:需避免過度牽拉大血管(如腹主動脈)。
后路手術:神經根保護是關鍵,可使用神經監測減少損傷風險。
6.3術后管理:
康復階段:
術后1-3天:臥床時進行踝泵訓練,預防深靜脈血栓。
術后4-6周:佩戴硬質支具下地活動,避免彎腰、提重物。
術后3個月:逐步恢復輕度體力活動,加強腰背肌訓練。
融合評估標準:
X線:椎間高度維持、無融合器移位。
CT:骨小梁連續通過融合器與終板交界區(Bridwell融合分級≥Ⅱ級)。
6.4并發癥防控:
融合器沉降:多見于骨質疏松患者,術中可聯合使用椎弓根螺釘分散應力。
假關節形成:吸煙、糖尿病是危險因素,需術后戒煙并控制血糖。